10月21日,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铁道工程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同济大学交通学院联合主办的“轨道交通工务基础设施运维”第三期技术沙龙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交通学院隆重举行,同期举办了同济大学弗劳恩霍夫智慧感知创新平台成立仪式,吸引了行业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共同参与。AI+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研究中心应邀组织智能技术学部铁道工程专业相关教师和2025级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40余人参会。

平台揭牌:中德合作助推智慧交通创新
活动伊始,同济大学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共同为“智慧感知创新平台”揭牌。该平台依托同济大学在铁道工程领域的深厚积淀,联合弗劳霍夫协会在智能传感与数据系统方面的前沿技术,旨在开展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与运维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揭牌仪式上,双方代表共同拉开覆盖牌匾的红色绸布,现场嘉宾用手机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专家报告:聚焦检测技术前沿与运维实践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同济大学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院长郑健以“中国铁路创新发展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中国高铁成网、高原铁路技术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果,并展望新一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弗劳恩霍夫IZFPChristian Kordt博士介绍了德国科研体系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技术成熟路径,以及弗劳恩霍夫在材料分析、轨道检测领域的创新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蔡昌俊分享了广州地铁主动运维系统架构,详解其在状态感知、劣化机理分析等方面的9项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总工刘金朝聚焦高铁轨道短波病害检测,提出基于指标定义与数据分析的伤损识别方法。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副所长朱挺以上海局实践为例,展示了机器视觉在基础设施巡检、钢轨探伤等方面的应用探索。

本次沙龙为学部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盛宴。同学们表示,能够近距离接触行业顶尖专家,了解从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到一线运维实践的最新动态,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还激发了对于智能运维、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的浓厚兴趣。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理论学习,更是一次生动的专业认知实践,使大家对所学知识在轨道交通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学部将继续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将前沿理念融入学习与创新实践,为培养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注入新活力。
图/文:杜晓敏(研究生)、陆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