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上海市高校计算机发展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共探计算机领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11-10

点击量:

111日下午,由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技术学部承办的“2025年上海市高校计算机发展学术沙龙暨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院长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图书馆117会议室成功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计算机领域领导与专家齐聚,围绕“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高水平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培育”三大核心议题深入研讨,为智能技术学部“十五五”规划建言,也为上海计算机学科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明晰方向。

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智能技术学部主任汪小帆教授共同担任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王占勇教授任执行主席;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薛广涛教授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智能技术学部副主任裴颂文教授共同担任副主席,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张绍华、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信息中心主任丁志军教授等人出席。

首先,汪小帆校长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同时简要介绍学校办学定位、核心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特色等整体概况,以及学部当前发展状况,带领嘉宾了解学校与学部背景。薛广涛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强调上海计算机学界需以“开放协同”姿态应对智能时代挑战,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与智能技术学部的支持,并表示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将秉持“求真务实”理念,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随后,智能技术学部常务副主任裴颂文教授系统分享学校及学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果,并汇报学部“十五五”建设目标学部计划构建数字装备与技术“13N”专业格局,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明确学科、人才、科研、师资、校企合作、基地平台、国际化7类具体目标,关键举措包括:产学研合作项目年均增至150项,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核心专业每年更新20%核心课程,落实“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改革。

 论坛研讨阶段,三大核心议题逐一推进即:(一)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团队激励机制以及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二)探索课程体系升级重构、产教融合落地路径和AI赋能教育教学的经验。(三)研讨博士点建设的成功路径和经验,学科布局优化、科研平台的高质量建设。张光林教授、周日贵教授、贺樑加收分别就三个议题做引导发言。各嘉宾结合自身院校情况围绕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培育环节由东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光林引导发言专家们认为师资是学科发展核心,需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上海高校可借“人才高地”政策引顶尖团队,探索“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体系,通过跨校合作与项目共研支持青年教师发展。

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创新环节由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日贵引导发言,与会者提出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模式,推动“AI+教育”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前沿交叉课程,深化产教融合,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引导发言,专家建议学科布局立足区域产业需求,科研平台聚焦“卡脖子”技术,加强跨校跨领域协同攻关,提升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能力

最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王占勇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搭建了上海高校计算机学科“思想交流、资源联动”的重要平台,专家建议智能技术学部“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关键参考本次学术沙龙研讨的内容对上海市计算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都有着很大的启示。未来,学校将联合上海市计算机学会,深化跨校合作,探索人才共育、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新路径,助力上海打造计算机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凝聚了上海计算机及相关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高水平学科建设发展共识增进各兄弟院校的了解增强了上海市各高校的凝聚力,开启了高校、学会协同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