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学部举办“深化综合改革,凝聚发展力量”发展与改革论坛

发布时间:2025-07-16浏览次数:10

714日上午9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技术学部在徐汇校区图书馆117会议室举办了“深化综合改革,凝聚发展力量”发展与改革论坛(第一期),共话智能领域发展与改革新路径。此次论坛正值学部成立一周年之际,特邀请兄弟院校领导和专家出席,旨在加快推动学部在人才培养改革、学科与科研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工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校党委副书记陈海瑾,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朱柳娟,校研究生院院长胡晓钧等校内嘉宾出席活动,智能技术学部党委书记杨瑞君及全体干部、各系主任(副主任)、各学位点负责人、各研究所所长、教师代表等参加,论坛由学部常务副主任裴颂文主持。

 校长汪小帆着重肯定本次论坛的积极意义,指出专家围绕智能技术学部发展与改革提出的意见建议,既紧扣学科建设实际,又具战略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强。学校将系统梳理吸收这些经验,转化为推动学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与举措。他强调,学部当前首要任务是聚焦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精准锚定产业需求,找准差异化特色,打破传统模式,推进课程、实践与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要拓宽与顶尖专家联结,建立常态化机制,发挥其指导作用,以更高站位完善布局,为学部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

 会上,智能技术学部常务副主任裴颂文报告学部发展与改革情况,包括校部概况、年度成绩及未来规划。学部借人工智能浪潮拓影响力,设四大教改专项,深化产教融合,建校企“双元制”、集成电路硕士班及实践基地;科研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交流,尤其是打造了“四青智汇”系列论坛和“智汇大讲堂”,还大力延揽高层次人才。围绕博士点培育,明确面向智能制造领域培育一级学科博士点,聚焦交叉领域关键问题,凝练三大科研方向,并梳理相关申报内容。

 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方志军分享博士点申报经验,为智能技术学部提供借鉴。他结合案例介绍学院现状及实验室建设、联盟构建、博士点培育等优势,围绕相关专项阐述申报需秉持需求导向、跨界融会等理念,建议学会“借力”,以“3个方向+1个特色”模式打造领域特色竞争力。

 上海大学人才办主任姜颖围绕“追卓越创一流引育并举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主题,系统阐述了上海大学以跻身全球前100名为目标、以科研绩效评估为驱动、依托上海市科研奖励政策推进的人才强校战略。上海大学在人才工作上举措丰富,包括强化党管人才、落实相关策略、实施伟长学者计划等。姜颖还介绍了学校人才工作未来“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博士点申报方面,他认为对学术环境的引导特别重要,考核需坚持长周期支持,引发在场人员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进入专家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改革举措、博士点三个学科方向的凝练和提高科研水平的建议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组织有序、运转高效,汇报与互动交流充分深入。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执行院长杨珉提出应重内涵、避免“卷GPA”,建议明晰学部三个科研方向边界,让科研更面向应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吕岳指出,需从学校定位出发,探讨申请专业博士方向的合理性。复旦大学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薛向阳建议,通过整合力量凝练方向,关注学科评估难问题,聚焦智能应用技术,建联合实验室;还提到要专注AI应用研究及落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ACM中国理事会主席王新兵建议对标上海高峰高原学科申报博士点,以无人艇等案例强调学部发展需重积累与有组织科研。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吴帆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最优教师集中突破”,强“大团队”、重“小而精”,并在申报方面提具体建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博峰结合本校经验,建议“借力”企业、外聘力量,培养青年教师、合作申报基金,同时“借智”引才。

 校党委副书记陈海瑾指出,人才引进和考核需突出目标导向,强调学部应聚焦优势领域、凝练核心方向,恳请专家推荐契合定位的高层次人才。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朱柳娟结合“上应学者计划”表示,该计划已搭建良好引才平台,强调要明确引才目标,兼顾内部人才培育与留存,通过搭建成长通道让现有人才“稳得住、长得快”。校研究生院院长胡晓钧表示,学校将立足自身培养特色,从方案优化、导师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智能技术学部学科与人才培养工作。

 此次论坛的举办,为智能技术学部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交流,将对学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人才引进、博士点申报等方面的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助力学部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马轻轻/图:马轻轻、李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