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怀书教授从教十五年,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始终坚守教育初心,铭记传授知识与培育英才的崇高使命,不仅在教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师德建设方面也树立了崇高的标杆。荣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3—2024年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一)勤勉敬业,无私奉献
侯怀书教授自投身教育事业以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岗位,勤勉尽责,默默奉献。他热爱教育事业,对个人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怀有深厚的关爱之情。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挑战,他都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全力以赴地完成各项工作。侯怀书教授的爱岗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学生和同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重视德育,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侯怀书教授深刻认识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塑造。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他积极探索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始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侯怀书教授坚持每年担任本科生班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招收并指导研究生6-7人,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给予学生悉心的关怀和指导,还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交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他积极推荐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和项目,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侯怀书教授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先后取得多项校级、市级奖励,获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首届“厚德杯”名师工作室,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潜心钻研教学,确保教育质量
侯怀书教授在教育领域持续进行探索与创新。他强调个性化教学,依据学生的独特特点和需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工具。在讲授本科生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时,他积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侯教授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过程机械系的责任教授,侯怀书教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规划以及专业工程认证等重要工作,为专业的发展目标、方向的确定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指导。他深入课堂,掌握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估并提升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此外,侯教授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和专业培训,为他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他们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和科研项目,以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侯怀书教授参与修订研究生招生简章、组织招生面试,并协助进行招生宣传和全程跟踪。他参与组织自命题科目的命题和阅卷工作,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侯教授坚持每年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工作,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四)科研成果丰硕,积极服务社会发展
侯怀书教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如焊缝免打磨超声探伤技术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技术在国家电投集团及中建集团等多家大型单位推广应用;建筑物外墙外保温空鼓检测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墙外保温空鼓准确检测的技术空白,该技术被国内多个省份列入地方标准。以上成果不仅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2年,侯怀书教授荣获“上海工匠”称号。2023年,侯怀书教授领衔的工作室获批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次年5月,在学校和校工会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侯怀书无损检测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工作室秉承我校“明德、明学、明事”的校训与“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充分发挥了工匠高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侯怀书教授的项目“焊缝免打磨超声直接耦合探伤技术及装置”获得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侯怀书教授还经常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机会,如在本科生课程“无损检测实践”中,侯教授结合实际科研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无损检测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指导学生操作新型无损检测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技巧。
合作交流是推动科研进步的重要途径,侯怀书教授与上海动车段的“张华工匠创新工作室”、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的“宋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单位展开深入合作,推动了高铁检修中的无损检测技术、高低温环境下的耐冲击试验技术等领域的重要进展。同时,侯怀书教授还参与了多个区的工匠评审工作,不仅加强了与上海各界工匠的联系与交流,也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侯怀书教授带领团队继续攻克无损检测领域的技术难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上海电气提供的超超临界锅炉发电机异型结构件电磁探伤设备正式交付使用,成功替代了进口检测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侯怀书教授秉持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以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工作和无私奉献,完美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